创新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 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分类栏目:

发布时间:2023-01-12

浏览次数:1159

党的十九大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配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深刻调整变化,不断创新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稳字当头、以我为主,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并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和反复扰动,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定力、顶住压力、科学施策,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没有大起大落、大放大收,而是始终坚持稳字当头、以我为主,保持货币金融条件的合理稳定,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保持了物价形势稳定,支持了宏观经济大盘稳定。

一是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共13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长期资金10.8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拉长时间、跨越周期保持M2和社融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而不是每个年度甚至季度都要匹配。2018年-2021年,我国M2平均增速为9%,与同期名义GDP平均增速8.3%大致相当,既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又避免大水漫灌,宏观杠杆率也基本稳定。

二是持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对宏观经济均衡和资源配置有重要导向意义。近年来,人民银行适应潜在经济增速变化,合理把握宏观利率水平,同时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利率条件。2022年7月,1年期LPR为3.65%,较2018年初下降70个基点;企业贷款利率为4.15%,较2018年初下降116个基点,处于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三是强化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的支持。创新和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完善激励相容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做好对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扩大支小再贷款对象和支持企业范围,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创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科技创新、普惠养老、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2022年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21.9万亿元,为2018年初的2.7倍;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5255万户,是2018年初的2.5倍;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显著下行,“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所缓解。

四是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近年来,人民币汇率由市场决定,保持弹性,发挥了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较好地促进了内外部均衡。适时适度运用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坚持外汇交易的风险中性和实需原则,建立健全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微观监管”两位一体管理框架,有效管理预期,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总体稳定,没有持续单边升值或贬值。2022年8月末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101.62,较2018年初升值7.1%,与中国经济几年来在全球的较好表现也是匹配的。

二、近几年创新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的几点经验

在极端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稳健货币政策有力有度有效,支持疫情防控取得积极成效,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始终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对金融工作作出的决策部署。坚持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坚持市场主体自主决策、自负盈亏,不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经济活动,充分发挥我国4000多家金融机构、上百万银行工作人员在获取市场信息、配置金融资源方面的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在市场竞争中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适宜的流动性环境,在宏观层面把握好利率汇率,让金融活水真正流向人民期盼、社会需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避免金融资源跑偏、走空,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二是注重加强宏观政策协调。货币政策同财政、产业等其他宏观政策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协调履职,着眼于宏观大局,统筹方向及松紧搭配,避免各类政策单打独斗、相互冲突等情况,形成政策合力,取得更好的宏观调控效果。比如,信贷只是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一种渠道,货币政策在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与财政、产业等宏观政策配合衔接,有利于丰富实体经济获得资金支持的渠道。2022年1-7月,央行上缴利润1万亿元支持留抵退税,支持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2.4万亿元靠前发力,支持政策性开发性银行设立金融工具3000亿元,并再增加3000亿元以上额度补充项目资本金,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措施的支持力度。这些措施在不投放信贷的情况下,也都会派生增加市场主体手中的存款资金,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

三是合理适度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近年来,我们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聚焦服务普惠金融、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工具的运用坚持市场化要求,内嵌市场化激励机制,资金价格适度低于总量工具,通过覆盖部分风险成本,调动了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的主动性积极性。工具的运用借助银行在政策传导中的中枢作用,直达实体,金融机构对具体项目可自主甄别投放,兼顾风险防控,实现稳健经营。2022年6月末,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5.4万亿元,约占基础货币总量的六分之一,处在合理水平。除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之外,大部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阶段性工具,完成目标后将及时退出,实现有进有退。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当前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基础尚需稳固。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放缓、通胀高位运行、地缘政治风险持续,主要发达经济体加快收紧货币政策,给全球带来的溢出影响明显加大。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延续恢复态势,但仍有小幅波动,正处于经济回稳最吃劲的节点。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保持较强韧性,我国货币政策政策空间充足,政策工具丰富,促进经济保持在合理区间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我为主、稳中求进,兼顾稳就业和稳物价、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发展基础,不搞大水漫灌、不透支未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协会动态
其他文章
在线留言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来完成此表单。